發信人: Waitingchen.bbs@ptt.cc (Rejoyce ) 看板: AtmosSci
標 題: Re: [問題] 關於霧的量測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10/30/06 19:43:57 Mon)

推 biostar:「霧」記得是用「能見度」來量化,可見距離愈短霧愈濃 10/30 12:01
推 atin4ever:小弟我有個疑問..污染物不是也會影響能見度?? 10/30 15:30
推 cgy:我想知道能見度的測量原理或是相關方法 10/30 16:23

的確沒有直接可以代表「霧」的量化標準
只能用能見度(visibility, visual range)來推測霧的濃度

台灣大部份的氣象測站,
能見度都是肉眼觀測(至少五年前還是如此,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加裝儀器),
由觀測員目測已知距離的標的物(1km外的建築、2km外的樹木、5km外的廣告看板...),
決定最遠目視可達的最遠距,
所以測站的能見度資料通常精確度都在一公里以下(1, 2, 5, 7, 10, 15km...)

另一個資料來源是機場的能見度儀(或大氣透射儀),
就是利用紅外線發射跟接收器,
決定紅外線光柱在通過一定距離(數公尺)的空氣後強度減弱多少,
這種儀器測量到的參數是光學厚度(optical thickness),
是能見度最嚴謹的定義標準。
光學厚度與能見度之間有一個換算公式,
我有點忘了,你用網路或是期刊論文搜尋關鍵字應該可以找到,
我也不太確定民航局的資料是不是已經換算成能見度....
(還有,民航局的資料很難要到....)

如果需要很精確的資料,能見度儀的確比較可靠
不過僅限於幾個機場作為資料點,而且觀測歷史大概是十年左右,
要涵蓋範圍多且歷史長的,還是要找氣象局的人工觀測資料。
人工資料雖然不夠精確,但還是可以看出長期變化趨勢,
我以前(五年前)分析過台北台中高雄幾個主要測站,
都在80年代後有明顯能見度下降的現象。

但不論肉眼或儀器,
都沒有辦法區分造成能見度下降的因素是霧或是霾(氣懸膠),
必須輔以相對濕度做判斷依據,
根據定義,相對濕度在80%-100%以下形成的是霾(haze),
相對濕度接近100%時形成的是霧,
霾跟霧的差別在於,
霾的粒子大小跟相對濕度成正比,濕度大粒子就長大,但到一個穩定的大小就停止;
霧的話一旦形成,只要相對濕度維持在100%附近,雲滴就可以一直無限制長大。
(相關理論可查aerosol activati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99.2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moss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