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ELNINO.bbs@whshs.cs.nccu.edu.tw (^^) 看板: AtmosSci
標 題: [科學發展] 氣候變遷 以古為鑑
發信站: 政大狂狷年少 (05/21/05 02:50:51 Sat)

氣候變遷 以古為鑑 < 摘自科學發展月刊369期 2003年9月 4∼5頁 >

專題報導特邀編輯:劉聰桂(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


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能「未卜先知」,尤其對未來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能預
先得知,更是夢寐以求。俗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試想,能夠預知職業、婚
姻、投資、買賣??的福禍,以便儘早做趨吉避凶的選擇,那該有多好。預測自
然界事物的未來變化,已經是很難的事,若加上人類影響的因素,那就更複雜
了。無論如何,人類總是希望能夠預知未來,至少「有生之年」或甚至子孫世
代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在各種自然環境中,大地是否安穩,氣候是否風調
雨順,都是與生命、財產、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也是大家所關心的事。


早在十九世紀,地質學家就發現北半球的陸地曾有一大部分被巨厚的冰層所
覆蓋,如今科學家已知道這些冰層的消長祇不過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幕。地球
繞日軌道的變化,岩石圈板塊的運動,大氣、洋流與火山活動??之間的複雜互
動,都可造成大規模且快速的氣候變化。


就較短周期的變化而言,大氣的行為主要由地球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來
決定,而地球繞太陽軌道形狀與位置的改變,決定輻射的強度。早在一九二○
年代,南斯拉夫數學家米蘭科維琪(M. Milankovitch)就指出:由於繞日軌
道橢圓度的改變,而有十萬年的周期;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軌道面傾斜度的
改變有四萬一千年的周期;由於地球自轉軸如陀螺般地擺動,造成一萬九千至
二萬三千年的周期。這些周期都已經證實造成顯著的氣候變化。


事實上,這些運行的改變影響地球接受到太陽輻射強度的差異是很小的。造
成冰期與間冰期(間冰期就像自約六千年前至今所處的暖期)的繞日公轉橢圓
度變化,只有千分之三的差異而已,顯示大氣圈對小的改變因素有放大的特性,
因而造成氣候的大幅改變。


事實上,除了星體間引起的較長周期氣候變化外,尚有太陽黑子活動,以及
地球本身大氣圈與海洋水圈,甚至岩石圈引起的許多較短周期或突發性的氣候
變化,例如最近大家熟知的聖嬰現象與火山爆發的影響。自工業革命以來,二
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快速增加、空氣污染、森林砍伐??,使得氣候變化變得更為
複雜、快速,且難預測。


對人類而言,地球很大,很老。近代陸上與海上的儀器量測紀錄,以及以先
進衛星像天眼一樣來大範圍觀測地球的歷史都很短。近數千年的一些古文明歷
史紀載亦零散與僅屬文詞描述,不夠精確。為了能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尤其
是人類造成的影響,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過去地球環境的時空變化,至少是
最近一、二十萬年以來最後一個間冰期—冰期循環,或近二千年內高時間解析
率(最好是以年計或更好)的氣候變化。


本專輯以台灣相關的例子介紹幾種了解過去環境(尤其是溫度與雨量的氣候
因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成果。看看科學家如何從陸上高山湖泊沈積物、花
粉、樹輪,淺海的珊瑚與深洋的微小生物化石(本輯暫未介紹很重要的國外巨
厚冰層有關的研究),找尋與解讀地球歷史與自然奧祕的紀錄。


我們對地球這個賴以生活的「家」認識還很不足,需要詳細研究各地以往的
資料,逐步拼湊出整個輪廓與細貌,以了解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與因果關係,
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如此才能對未來環境做較精準的預測,在太
遲之前做出正確的抉擇。


----------------------------------------------------------- 完 -----------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3年9月,369期,4∼5頁

http://nr.stic.gov.tw/ejournal/NSCM/9209/9209-00.pdf


--
歈 ┼────────────────────────╮
狂狷 │* Origin:[ 狂 狷 年 少 ] whshs.cs.nccu.edu.tw ╰─╮
年少 ┼╮ < IP:140.119.164.16 > ╰─╮
裺稙稙 ╰ * From:dmtanet.isu.edu.tw
─髍w髍w KGBBS ─ ◎ 遨翔"BBS"的狂狷不馴;屬於年少的輕狂色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moss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